名家访谈

“拼命三郎”——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车工郑贵有访谈录

时间:2018/8/9 9:39:24  作者:未知  来源:国际网络电视台  查看:277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      郑贵有:中国兵器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车工。参加工作26年来,他以“拼命三郎”的劲头投身岗位,从初出茅庐的技校生成长为中国兵器首席技师。2014年3月,以郑贵有名字命名的“细长轴在普通车床的加工&rdquo...
      郑贵有:中国兵器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车工。参加工作26年来,他以“拼命三郎”的劲头投身岗位,从初出茅庐的技校生成长为中国兵器首席技师。2014年3月,以郑贵有名字命名的“细长轴在普通车床的加工”发明专利,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。2016年1月,他以一线工人的身份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,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一线工人当选这个职务的第一人。

“拼命三郎”——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车工郑贵有访谈录

记者:您的父母也是北重的吧?

郑贵有:是,我是真正的兵二代。我老家是河北的,1958年父母支援边疆,全家来到了包头。我父亲在北重运输处工作,就是现在的风驰物流港。我的母亲在以前的华中公司,是个抹灰工。我的哥哥、姐姐也都在北重工作。

记者:小时候您对父母的工作状态有什么感触?

郑贵有:我父亲是一位汽车司机,工作非常严谨,在我印象当中,我父亲没出过一次事故,小的事故都没出现过。他不仅会开车,还会修车,连续多年被评为运输处的先进工作者。小时候一看父亲获得的奖状,我心里也是挺激动。给我印象最深的、也是让我很震撼的一件事情是在1986年,我那会儿刚上初二,我父亲去重庆的铁马汽车公司接车。那个时候接车和现在不一样,现在你可以直接去4S店提车,那时候厂里是派司机亲自去厂家自己开回来。而且那会儿汽车的质量、技术达不到现在的这个程度。我父亲接上车回来的路上,真是一路开一路修。当时我父亲还带了个徒弟,而四川的路真的是非常难走,山多,一路几乎都是盘山路,这个车制动还不好,有好多毛病,那个徒弟半路害怕得不行,再加上那会儿条件也比较艰苦,吃的、住的都不行,他就自己坐火车跑回来了,就剩我父亲一个人。路上车一坏,我父亲自己修不了,就赶快叫厂家过来修,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。后来开到北京又坏了,那个时候我父亲身上就剩下7块钱了,只能打长途电话,北重在北京有个招待所,我父亲赶紧联系人,这才吃了顿饱饭。那次接车,他一个人用了将近两个月才把这车开回来,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,我就想,要换一个责任心不强的人早跑回来了,父亲的那种坚持和责任心,对我影响非常大。

记者:对您今后工作有什么样的影响?

郑贵有:我那会儿才15岁,对我的触动真的很大,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,我父亲教会我一种东西,就是一个人干什么都要坚持,更要有责任心。父亲总跟我说,咱们就是工人家庭,你要学到一技之长,最起码将来能养活自己。我刚进厂的初衷就是当一名好工人,好好干,多学点技术,所以后来就报了北重技校。我是1989届的车工班。经过三年的学习以后,班里排名次,名次好的就能去好单位,我的成绩当时也不错,排名第三,完全可以挑一个好的单位,但是我没有,因为当时论机加工能力,还是机械处和工具处能力比较强,那会儿的机械处有“四大金刚”,我就冲这个去的,主要是想向人家学技能。

记者:那会儿待遇怎么样?

郑贵有:那时工人不往那方面想,就是希望多学本事,我1992年进厂,工资开90多块钱。

记者:进厂以后厂里是什么样的状况?

郑贵有:我刚进厂时觉得挺自豪,考的成绩也不错,认为自己水平还可以。可来到车间以后和别的师傅一比,差得太多了,从磨刀,干一些零件你就和人家比不了。那时实习的时候,就是干一些简单的东西,品种还少,而机械处主要承担着公司的大修任务,机床的配件加工要求就很高。那时车间已经承担了非标冶金设备,我们干的活比较杂,师傅就跟我说,要想在机械处出人头地,你什么活都得会干,没有五六年的工夫你是出不来的。我非常感谢杨学中师傅,他是工段长,自治区级技术比武第一名,他真是没少帮我,经常有意地把一些难加工的活给我,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干那些活,不敢承担责任,且工时也不高,但他就爱把那些难的活给我,刚开始也干不好,杨师傅让我不会就去找他。还有其他老员工也在一旁指导我,领导也是刻意地把一些难加工的件给我,让我锻炼。

记者:以您的名字命名的“郑贵有圆锥切削法”革新了细长杆梯形螺纹的车削技术,这个是在什么时候进行革新的?

郑贵有:我1995年当了班长,干细长杆是当班长以后开始进行革新的。当时单位已经介入非标冶金设备,有细长杆、细长丝杠,一直由我来干。这个东西得慢慢积累,干得多了,逐渐就掌握了很多经验。

记者:开头干的时候难吗?

郑贵有:刚开始肯定干不好,活出来后是弯的,震刀走不过去,这真得自己琢磨,机加就是这样。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,师傅只是告诉你方法,怎么干全凭自己揣摩。就拿磨刀来说,刚开始师傅帮你磨,往后就得自己去磨,细长杆加工法是通过十多年的钻研才总结出来的加工法。

记者:人们都叫您“拼命三郎”,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?

郑贵有:2003年的时候,咱们厂原铸钢公司承揽了一批火车轴,批量比较大,有一部分就分配到我们车间了,要求急,量也大。当时我们实行两班倒制度,白班从早8点干到晚8点,夜班从晚8点干到第二天早8点,床子不停,没有双休日,我一看和我倒班的同事孩子比较小,所以我来干夜班。

记者:那会儿您的孩子也很小吧?

郑贵有:是的,可我是班长嘛,这些都是要克服的。我们就这么连续干了18天,一共是300多根火车轴,顺利地干出来了。当时劳累过度,活一交完就住院了。就是通过这件事,同事们就给我起了个“拼命三郎”的称号。还有一次就是2005年的时候,干军品,我当时手指受伤在家休息,突然接到领导电话,说推进器里面有个轮轴,精度特别高,让我来干。一接到命令,我就急匆匆地赶到车间,分析图纸,琢磨工艺技术参数。我记得材料特别硬,干起来难度很大,再加上我手受伤,当时真是克服了很多困难,一直干了三四个小时,领导很满意。这个活刚干完,紧接着又有人找我干了别的活,因为那天是星期日嘛,车间里没人,所以就接着干,干完都晚上8点多了。第二天一看,手指受伤部位再次感染,我不得不再次到医院接受治疗。

记者:您的创新工作室是什么时候成立的,在带徒弟这块是怎么做的?

郑贵有:是2010年成立的,2012年又通过申报,升级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。近几年承担了国家、兵器集团、公司多项军民品重点项目的试制和加工任务。我们统计了一下,工作室成立至今,进行科研试制、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有60余项。在培养新人这一块,我就是多带徒弟,把我的技艺传给新人,只要有人来问我,我就把知道的都告诉他们,其实就是大家互相交流、探讨的过程。

记者:近几年您都攻克了哪些重要项目?

郑贵有:2012年底,北重集团自主研发成功的世界上首台最大的3.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,它的主缸缸体是挤压机设备组成中的关键零部件,基本都是在厂外制造维修,好像在沈阳,挺远,有时工期保证不了,而且价格贵,公司领导就说咱们先自己试制,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机电工具公司。当时我们不具备干这个活的能力,设备都没有,因为是非常庞大的东西。那就一起想办法,当时我自己制作工装夹具、吊索具及磨头,通过粗车_缠绕_半精车_磨削_精整加工等多种工序,没白天没黑夜地干,我记得有一回连轴干了20多个小时,最后站都站不住了。那时大家伙儿的劲头都非常足,大家齐心协力,最终在立车上用三个多月终于把油缸给干出来了。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,突发事项多,急活也多,所以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。后来我还相继承担了军品科研产品、出口印度高压水压试验机细长轴等的关键技术部件攻关加工任务,完成科研试制、技术革新项目达130余项。

记者:您几乎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,家庭方面顾及得很少吧?

郑贵有:家里根本顾不上,都是爱人一个人在管,我家孩子有时不太理解,对我有很多的不满。现在回想起来,冬天早晨,孩子没起床我就上班去了,晚上回到家孩子都睡着了。周末更别说了,几乎没带孩子出去玩过,一个月加班最少100多小时,天天加班。我记得带孩子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希拉穆仁,孩子一直想去北京,一直没实现。孩子现在长大了,多少也能理解点,看我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,也很羡慕我。

记者:您对工匠精神有怎样的感悟?

郑贵有:北重是军工企业,我听父亲说过,他那个年代的八级工,在现在就是高级技师,他们那一代工作特别严谨,包括我的师傅们,就是遇到难活要是攻克不了,回家都睡不着觉,每天就琢磨这个事情,下班也不走。我就是受他们的影响,不管干啥活,哪怕干一个小螺丝呢,也得用心把它干好。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悟到这个道理,学好技能才是真正的王道。工匠精神就是奉献精神,必须敬业,你得爱你的岗位,对得起你的岗位。还有就是得专心专注,遇到难加工的活不要退缩,不然永远都不会提高。再一个就是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,我就和我的徒弟说,你坚持了不一定能成功,但是坚持到底就必定能成功。

相关评论
评论者:      验证码:  点击获取验证码